十二五規劃護航中國船舶業
2012-03-06 07:14:00 來源:中國聯合商報 編輯: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
日前,工信部正式發布《船舶工業“十二五”發展規劃》(以下簡稱《規劃》)!兑巹潯诽岢,到2015年,我國要成為世界造船強國。船舶工業銷售收入達到12000億元,船舶配套業銷售收入達到3000億元,并形成50個以上滿足最新國際規范要求、引領國際市場需求的知名品牌產品,前10家造船企業造船完工量占全國總量的70%以上。
在世界經濟增長速度減緩,全球船舶運力和建造能力過剩,造船市場有效需求不足以及國內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,人民幣匯率、原材料和設備價格波動加大的嚴峻形勢下,《規劃》的出臺無疑為行駛在迷霧中的中國船舶工業指明了航向。
新規劃更具針對性和操作性
工信部裝備司副司長李東指出,《規劃》的制定是解決產業發展的深層次問題,是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迫切需要。他表示,制定出臺《規劃》,明確新時期船舶工業的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,不僅是搶抓歷史新機遇,搶占競爭制高點,從而實現造船強國宏偉目標的現實需要;更是推進產業發展方式轉變,構筑產業競爭新優勢,確保產業實現平穩可持續增長的內在要求。
李東強調,《規劃》對船舶工業各領域發展做出了分類指導。根據不同業務領域發展階段的差異和市場形勢的變化,提出不同的指導方針。對于船舶制造業務,要在做大的基礎上進一步做強做優;對于船舶配套業務,要加快發展步伐,加大發(船機庫 位置)展力度,改變其發展滯后于造船業的局面;對于海洋工程(船型 船廠 買賣)裝備制造這一新興業務領域,則要充分運用船舶工業在裝備制造方面的優勢和條件,加快壯大產業規模,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。
同時,李東還表示,為了使“十二五”規劃更具針對性和可操作性,在編制過程中,專家們在主要任務上分門別類地列出了技術改造的重點方向、重點領域產業布局、造修船業重點產品及技術、船舶配套業重點產品及技術、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重點產品及技術等。
四大目標力促產業轉型升級
根據《規劃》提出的目標,到2015年,我國船舶工業產業體系將更為完善,產業結構更趨合理,創新能力和產業綜合素質顯著提升,國際造船市場份額穩居世界前列,成為世界造船強國。其中,重點提出了四方面具體目標:即科技綜合實力躍居世界前列、產業結構優化升級、效率效益顯著提升、配套能力和水平大幅提高。
《規劃》指出:在科技實力方面,主流船型綜合競爭力顯著提升,形成50個以上滿足最新國際規范要求、引領國際市場需求的知名品牌產品。具備主要高新技術船舶和深水海洋工程裝備的設計能力,全面突破高技術船舶的關鍵技術,海洋工程裝備設計制造能力進入世界前列。
在產業結構方面,環渤海灣、長三角和珠三角造船基地成為世界級造船基地,產業集中度明顯提升,前10家造船企業造船完工量占全國總量的70%以上,進入世界造船前十強企業達到5家以上。培育5~6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海工裝備總承包商和一批專業化分包商。2015年船舶工業銷售收入達到12000億元,出口總額超過800億美元。
在效率效益方面,工業增加值率較“一五”提高3個百分點,全員勞動生產率年均提高15%。船舶工業全面建立現代造船模式,數字化造船能力明顯提高。骨干企業造船效率達到15工時/修正總噸,典型船舶建造周期達到世界先進水平。
在配套能力方面,船舶配套業銷售收入達到3000億元,船舶動力和甲板機械(產品庫 求購 供應)領域形成5~10家銷售收入超百億元的綜合集成供應商。主要船用設備制造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,平均裝船率達到80%以上,形成一批具有知識產權的國際知名品牌產品,品牌船用設備裝船率達到30%以上。
李東說,“未來5~10年是我國船舶工業發展又一個關鍵時期,產業將進入由大到強的新的發展階段。希望各地方船舶行業管理部門、船舶企業緊緊抓住調結構轉方式這條主線,充分利用市場調整期所產生的倒逼機制,大力推進產業升級,促使我國船舶工業的比較優勢加速轉變為綜合競爭優勢,加快實現造船強國目標。”
政策合力為船舶業保駕護航
為保證上述目標如期實現,《規劃》提出五大政策措施為船舶工業保駕護航。包括加大科技創新投入、完善財稅金融支持政策、加強人才隊伍建設、促進交流與合作以及強化行業管理。
值得特別注意的是,針對目前船舶企業融資難問題,《規劃》提出,加強船舶產業政策與國家有關財稅、金融政策的銜接力度,充分利用出口退稅、重大技術裝備支持政策、技術改造支持政策等,促進產業轉型升級。在船舶產業中建立首臺(套)設備保險機制,發揮保險在船舶產業中的風險保障作用。
李東表示,國務院各相關部門將充分運用行業管理各類手段,注重與財稅、金融、投資等政策的銜接,明確發展方向,注重市場機制的作用,利用政策合力引導和支持行業健康發展。